
歐盟8日就世界上第1部完整規範人工智慧使用的法案架構,達成了臨時協議。目的是在創新的同時,限制人工智能的濫用,像是當權者使用生物辨識監控,以及生成式AI的監管等等。
根據歐盟公告,這部人工智慧法案對風險等級進行了分類,政府或企業利用AI進行社會評分制度,或透過AI操縱特定族群的弱點,都列在最高風險,必須禁止。
此外,學校或企業招聘所使用的AI被列為高風險,為了避免偏見,必須使用適當的資料進行學習,加上人力監控,以及高度的網路安全。
法案還要求以生成式人工智慧,像是ChatGPT創作的影像和文章,必須講明是用AI做出來的,違反的企業則將面臨最高3500萬歐元,或營業額7%的罰款。
法案一度因為義法德等國憂心限制本國科技企業發展而卡關,最後關頭經過36小時馬拉松談判,27國談判代表終於達成臨時協議.歐洲議會明(2024)年初會再次表決,立法最快2025年生效。
歐盟內部市場委員布列頓說:「這遠比一本規則手冊重要得多,還可能是歐洲數位新創公司與研究人員的跳板,可以引領全球競賽,以實現我們同胞想要的、值得信賴的人工智慧。」
AI科技發展飛快,主要強權國家都在積極推進相關立法,爭取先驅地位。歐盟早在2019年就提出《人工智慧法》,2021年提出草案,如今歐盟各國敲定臨時協議,距離完整立法再跨進里程碑的一步,今年美國跟中國也分別提出了各自的AI管理規範。 親愛的會員,
您的帳戶已經在其他裝置進行登入,於是系統將自動把您的帳戶登出本裝置。 您本月的禮物文章已贈送完畢。
您本月還可贈送 5 篇文章給朋友,在時效內,任何人都可免費閱讀您贈送的禮物文章。
經過三天的馬拉松協商,歐盟各國終於在12月8日達成協議,即將通過眾所矚目的「人工智慧法案」,這是全球第一個針對AI的完整規範。
在許多人眼裡,這是一場聖戰的開端,歐洲能否扮演人類文明的最後堡壘,制衡資本主義的野心,讓AI不會反噬人類,在此一舉。
該法將依風險程度,來約束政府與企業在不同領域的AI應用。
其中最引起爭議的一點,歐盟AI法將納入監管用途廣泛、威力無窮的「基礎模型」(又稱大型語言模型),也就是ChatGPT背後的GPT-4模型,或者是Google最新的Gemini。並且將依照風險等級區隔,會構成「系統風險」的AI模型,必須公開用來訓練模型的資料的詳細摘要;可能對人類安全造成莫大風險的AI系統,甚至禁止上市。 經過將近24小時馬拉松式協商,歐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工智慧法案(AI Act)7日仍無法拍板定案,因此決定周五(8日)再繼續討論。不過根據路透稍早看到的一份外洩的妥協提案,歐盟可能會排除對開放原始碼模型的監管。
截至當地周四上午,各國政府和議員仍在就有關AI治理的幾個關鍵問題爭論不休。歐盟一直在努力敲定歐盟執委會兩年前提出的規則草案細節,但一直難以跟上這項快速發展的技術。
根據周四上午在議員之間流傳的這份文件,AI Act不適用於免費和開放原始碼的授權許可,除非它們被視為高風險或使用目的遭到禁止。開放原始碼是指免費、開放地分享軟體程式碼,允許任何人為升級軟體或解決錯誤做出貢獻。
微軟支持的OpenAI,在創立時是一個開放原始碼非營利組織,後來共同創辦人奧特曼(Sam Altman)在2019年轉向有限獲利(capped-profit)結構。
在開放原始碼AI領域營運的著名歐洲公司,包括法國的Mistral和德國的Aleph Alpha,這兩家公司之前都曾批評歐洲監管該技術的提議。 根據歐盟公告,這部人工智慧法案對風險等級進行了分類,政府或企業利用AI進行社會評分制度,或透過AI操縱特定族群的弱點,都列在最高風險,必須禁止。
此外,學校或企業招聘所使用的AI被列為高風險,為了避免偏見,必須使用適當的資料進行學習,加上人力監控,以及高度的網路安全。
法案還要求以生成式人工智慧,像是ChatGPT創作的影像和文章,必須講明是用AI做出來的,違反的企業則將面臨最高3500萬歐元,或營業額7%的罰款。
法案一度因為義法德等國憂心限制本國科技企業發展而卡關,最後關頭經過36小時馬拉松談判,27國談判代表終於達成臨時協議.歐洲議會明(2024)年初會再次表決,立法最快2025年生效。
歐盟內部市場委員布列頓說:「這遠比一本規則手冊重要得多,還可能是歐洲數位新創公司與研究人員的跳板,可以引領全球競賽,以實現我們同胞想要的、值得信賴的人工智慧。」
AI科技發展飛快,主要強權國家都在積極推進相關立法,爭取先驅地位。歐盟早在2019年就提出《人工智慧法》,2021年提出草案,如今歐盟各國敲定臨時協議,距離完整立法再跨進里程碑的一步,今年美國跟中國也分別提出了各自的AI管理規範。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歐盟AI法案達里程碑協議 明定限制生物辨識等監管規則
生成式AI問世1週年用戶上億 2032年產業規模估翻9倍
號稱多項測試超越OpenAI 谷歌推AI模型「Gemini」
彭博、路透等外媒周四 (7 日) 報導,歐盟即將針對一套針對人工智慧 (AI) 監管的全面性法規達成協議,這將是西方國家最完整的 AI 監管規範。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歐盟執委會、歐洲議會和 27 個成員國代表在周三 (6 日) 下午展開的會議上達成折衷方案。會議持續數個小時後,談判代表們已同意針對 OpenAI 的 ChatGPT 和 Google Bard 等生成式 AI 工具進行管控,距離達成正式協議的目標更近一步。
一位了解談判情況的消息人士向路透表示,歐盟各國政府已做出妥協,希望爭取議會支持,將 AI 應用於以國家安全、國防和軍事為目的的生物辨識技術。
在美國國會尚未就 AI 監管採取任何行動的情況下,上述方案可說是一大里程碑,將為已開發國家對 ChatGPT、Bard 等生成式 AI 工具的監管樹立基調,歐盟也將成為亞洲以外第一個對 AI 技術採取嚴厲保護措施的政府。
數月以來,歐盟政策制定者不斷努力,希望能趕在明年 6 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前敲定《人工智慧法案》。歐盟委員會未回應正常工作時間以外的置評請求。
與美國、英國等政府一樣,歐盟試圖在保護境內 AI 新創公司與阻止潛在社會風險之間保持平衡,這也是歐盟內部談判始終僵持不下的癥結點。包含法國、德國在內等國家反對這些規範,認為這將為當地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阻礙。
雖然法案的技術性細節仍有待後續會議敲定,但官員們對於歐盟在周四達成協議愈來愈有信心。 歐盟的AI法案代表著對目前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人工智能領域進行關鍵性的規範和監管。
這項法案的通過不僅標誌著對一個極具影響力且迅速發展的行業的重要干預,
而且是建立有效管理和執行機制的重要一步。
以下是AI法案對這個“數字荒野”的三個主要影響:
影響1 - 引入約束性規則 :AI法案通過引入具有約束力的規則,為AI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設定了明確的框架。這些規則將導引行業走向更負責任和透明的方向,減少AI帶來的潛在風險和不當使用。
影響2 - 建立執行和監管機制 :法案的實施將伴隨著專門的監管機構和執行程序的建立。這些機制將確保AI技術的使用符合新設立的法律標準,並提供一個處理違規行為的有效途徑。
影響3 - 鼓勵全球標準的形成 :作為首個全面規範AI的法案,歐盟AI法案可能會啟發其他國家和地區制定類似的規則,從而推動全球AI應用的標準化和負責任的發展。
AI法案的實施是對當前“無法無天”的AI領域進行重要規範的一步,
將對行業的未來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這一法律框架如何改變AI技術的使用和發展,
將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話題。
對AI法案這個話題有興趣嗎?
請繼續閱讀MIT Technology Review的文章「Five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EU’s new AI Act」。
為監管影響範圍廣泛的人工智慧(AI)技術,歐盟已接近完成立法程序。據彭博(Bloomberg)報導,知情人士表示,談判代表已就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工具的一系列控制措施達成一致,這些生成式AI工具如OpenAI的ChatGPT和Googl…
會員登入
【範例:user@company.com】
忘記密碼 | 重寄啟用信
記住帳號密碼 記住帳號密碼 登入
【帳號啟用】 ★ 若您是第一次使用會員資料庫,請先點選 會員服務申請/試用 試用申請
產業研究諮詢
會員服務介紹
常見問題 申請專線:
+886-02-87125398。
(週一至週五工作日9:00~18:00)
(一個工作日內將回覆您的來信) 會員信箱:(一個工作日內將回覆您的來信) 訂閱平面電子時報 會員服務申請/試用 申請專線:
+886-02-87125398。
(週一至週五工作日9:00~18:00)
(一個工作日內將回覆您的來信) 會員信箱:(一個工作日內將回覆您的來信) 訂閱平面電子時報 歐盟在 8 日針對人工智慧(AI)使用管理法規達成重要的臨時協議,其中包括針對政府使用 ChatGPT 等 AI 系統、AI 進行生物識別監控..等使用進行監管。
(前情提要:拜登簽署首份AI行政命令!加強監管「人工智慧」國安危險)
(背景補充:拜登怕 AI 危及國安!緊急召集微軟、Google、OpenAI 進白宮商談「人工智慧風險」)
歐盟當地時間 8 日針對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達成臨時協議,使歐盟成為全球首個頒布 AI 法律的世界強權。據路透報導,歐盟各成員國和歐洲議會議員在前日經歷將近 24 小時辯論,又在隔日談判近 15 小時後,才終於達成這項協議。
各方將在接下來數天就法規細節展開討論,最終法規內容還可能有變數,且仍需尚待歐盟成員國和議會的正式批准。假如一切順利獲得批准,預計最快將於明年初生效,並應在兩年後實施。
納管生物辨識監控、通用人工智慧系統
這項協議要求:Chatgpt 、通用人工智慧系統等基礎模型在投放到市場前,需要遵守透明度義務,包括需要起草技術文件,遵守歐盟版權法,發布關於模型訓練內容的詳細摘要。
具有系統性風險的高影響基礎模型必須進行模型評估,包括需要估量和減輕系統性風險,進行對抗性測試,向歐盟執委會報告嚴重事件,確保網路安全,並報告其能源效率。
如果是有系統性風險的通用人工智慧系統 ,也可能需依照行為守則,來遵守新的規定。
政府不得善用 AI 人臉辨識功能
另外關於 AI 即時生物辨識的應用,協議規定政府只能在公共場合發生對某些罪行,如恐怖攻擊,方可運用該技術搜索涉嫌犯下重罪的嫌疑犯,主要應用於防止真實、當下或可預見的威脅。
協議進一步補充,禁止適用該技術於認知行為操縱、使用社會評分和生物辨識分類系統,來推斷政治、宗教、哲學信仰、性取向和種族等行為
一旦有違反,消費者將有權提出投訴。針對違規行為,罰款可高達 750 萬歐元或公司營業額的 1.5% ,到 3500 萬歐元或公司全球營業額的 7% 之間。
多國尋求納管 AI
目前,全球各國政府都試圖納管 AI,美國總統拜登在今年 10 月簽署首份關於 AI 技術的行政命令,旨在加強監管和推動 AI 技術的發展,以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的穩定,中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則在今年 8 月實施。
延伸閱讀:拜登簽署首份AI行政命令!加強監管「人工智慧」國安危險
📍相關報導📍
AI教父後悔了!警告:生成式AI可能「導致人類滅亡」
AI教父Geoffrey Hinton為何年過70,還化身新創公司的推手?
馬斯克「Grok」AI聊天機器人向美國 X Premium+ 訂閱戶開放,同名迷因幣一度飆漲20% 【文.賴文智】
歐盟對於人工智慧發展一直非常關注,2019年提出「值得信任的人工智慧倫理指南(Ethics Guidelines for Trustworthy AI)」,2020年發布《人工智慧白皮書》(White Paper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1年4月則 推 出 歐 盟 人工智慧監管框架提案。今(2023)年6月14日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通過《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已進入立法程序的最後階段,後續透過歐盟理事會、委員會和議會三方協商確認法案最終細節。若順利於今年底完成,預估將有二年過渡期,由歐盟各國將此法案導入各該國家立法。《人工智慧法案》為整個歐盟資料策略的一環,為歐盟透過立法展現其在數位轉型、資料經濟、人工智慧領域影響力的手段,將實質影響其他國家人工智慧法律立法的進程。
臺灣自 2019 年即有立委提出對於人工智慧相關的立法,主要都是採取「基本法」模式,針對重要的原則、綱領等進行政策性的宣示。行政機關較具體的立法意向,則可參考行政院智慧國家推動小組於今年 2 月所提出之《臺灣 AI 行動計畫 2.0》。法制部分列於推動架構「完善運作環境」之分項,主軸是「藉由推動資料治理,促進資料流通、並針對通用領域及如醫療、交通、金融等特定應用領域推動 AI法制,以驅動 AI 應用創造價值。」亦即,針對AI所引發「通用領域」風險,如假訊 息、 隱私侵害、偏見歧視及安全性等,將參考國際立法潮流,重視 AI 倫理法制(如訂立 AI 相關指引、規範及評估訂定 AI 基本法等),推動與國際介接的規範與標準,以期「完善可信任 AI運作環境」;針對「特定應用領域」,將配合醫療、交通、金融等領域之特殊需求,檢討既有法規,促成 AI 發展與應用。
然而,即將通過的歐盟《人工智慧法案》,其採具體、詳盡的監管機制,顯然已使臺灣政府原先擬以基本法規範的規劃時程受到影響,面臨是否應該越過基本法,直接研議 AI 相關監管機制的立法。事實上,不僅臺灣,各國都面臨歐盟強勢立法的壓力,美國、中國亦紛紛加速人工智慧監管的法制進程。本文以下即介紹歐盟《人工智慧法案》之監管架構,再分享有關臺灣有關 AI 相關法制可能的思考方向。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歐盟的立法者將在周五回到談判桌,並且為第三天歐洲議會試圖解決各方在有關人工智慧(AI)監管上的分歧意見。
此前議員們在接近24小時的馬拉松式辯論中,於周四清晨就監管ChatGPT等人工智慧系統的臨時條款達成一致協議,朝向新的技術規定往前邁向一步。
據熟知討論的人士說,關鍵爭議焦點在於使用人工智慧用於生物特徵監控的用途上。歐盟的立法者希望禁止AI在該領語的使用,但歐盟各國政府卻將之設定為國安、國防和軍事用途的例外範圍,同意使用。
消息人士說,議員們是否就此一議題達成共識,將決定週五的談判能否順利取得成果。
歐盟談判出現的分歧,突顯出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挑戰,他們正在衡量AI的優點,以及控制其影響力的必要性。儘管像微軟支持的OpenAI持續發展該技術的新使用,但是立法人員也競相地制定法律。
歐盟的法律可能成為其它國家的藍圖,因為各國都在尋求為本國人工智慧產業制定規則,希望為美國的溫和作法和中國的臨時規則之外,提供另一種監管方式。 彭博、路透等外媒周四 (7 日) 報導,歐盟即將針對一套針對人工智慧 (AI) 監管的全面性法規達成協議,這將是西方國家最完整的 AI 監管規範。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歐盟執委會、歐洲議會和 27 個成員國代表在周三 (6 日) 下午展開的會議上達成折衷方案。會議持續數個小時後,談判代表們已同意針對 OpenAI 的 ChatGPT 和 Google Bard 等生成式 AI 工具進行管控,距離達成正式協議的目標更近一步。
一位了解談判情況的消息人士向路透表示,歐盟各國政府已做出妥協,希望爭取議會支持,將 AI 應用於以國家安全、國防和軍事為目的的生物辨識技術。
在美國國會尚未就 AI 監管採取任何行動的情況下,上述方案可說是一大里程碑,將為已開發國家對 ChatGPT、Bard 等生成式 AI 工具的監管樹立基調,歐盟也將成為亞洲以外第一個對 AI 技術採取嚴厲保護措施的政府。
數月以來,歐盟政策制定者不斷努力,希望能趕在明年 6 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前敲定《人工智慧法案》。歐盟委員會未回應正常工作時間以外的置評請求。
與美國、英國等政府一樣,歐盟試圖在保護境內 AI 新創公司與阻止潛在社會風險之間保持平衡,這也是歐盟內部談判始終僵持不下的癥結點。包含法國、德國在內等國家反對這些規範,認為這將為當地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阻礙。
雖然法案的技術性細節仍有待後續會議敲定,但官員們對於歐盟在周四達成協議愈來愈有信心。
更多鉅亨報導
•歐洲議會通過AI監管草案 能成為全球標準嗎?
•歐盟擬依據AI法案 對大型語言模型實施額外監管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歐洲議會於2023 年 6 月14日以 499 票贊成、28 票反對、93 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人工智慧 (AI) 法案的草案,隨後會與歐盟成員國就該法案的最終形式進行談判,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前達成共識協議。這些規範將確保歐洲開發及使用的人工智慧能完全符合歐盟的權利和價值觀,包括人類監督、安全、隱私、透明度、非歧視以及社會和環境福祉。
乍看之下歐盟人工智慧法案和台灣關係有點遙遠,其實不然。因為新規範除了適用於在歐盟境內的人工智慧系統供應商之外,還適用於在第三國設立,但於歐盟市場或歐盟提供或使用其人工智慧系統的供應商。為了防止廠商規避法規,新規範也適用於身處第三國的人工智慧系統供應商和用戶,而這些系統所產出的成品會在歐盟使用。在此規範下,歐盟人工智慧法案變得與台商息息相關,加上台灣對於人工智慧的產出及應用也進入立法監管的階段,我們對歐盟於人工智慧的監管方針,也應多加了解。
立法進程及法案概觀
歐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以下簡稱委員會)於 2021 年 4 月提出了歐盟人工智慧 (AI) 監管框架提案,而這一份人工智慧法案草案是有史以來首次嘗試對人工智慧製定水平式橫向監管規範。委員會擬議的法律框架側重於人工智慧系統的特定應用和相關風險,提議在歐盟法律中為人工智慧系統建立一個技術中立定義,並根據「基於風險的取向」(risk-based approach)制定具有不同要求和義務的人工智慧系統分類。一些存在「無法接受」風險的人工智慧系統將被禁止。其外,各種「高風險」的人工智慧系統將會被授權,且要遵守一系列要求和義務才能進入歐盟市場。那些僅呈現「有限風險」的人工智慧系統將受低透明度的義務約束。歐盟理事會於 2021 年 12 月同意了歐盟成員國的整體立場,其後,歐洲議會於 2023 年 6 月14日對其立場進行了投票並獲得通過。歐盟立法部門目前開始以談判方式敲定新法案,並對委員會的提案進行實質性修改,包括修改人工智慧系統的定義、擴大被禁止的人工智慧系統清單,並對通用人工智慧和生成人工智慧模型(如ChatGPT)賦予義務。
圖1. 歐盟人工智慧法案立法進程;圖片來源: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BRIEFING,EU Legislation in Progress,EPRS | 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June 2023 ;註:此為截至2023年6月為止歐盟人工智慧法案立法進程,綠色部分為已完成,而紅色部分則希望於2023年底前達成
提案簡介
人們預料人工智慧技術將於環境與健康、公共部門、金融、交通、內政和農業……等等多個領域帶來廣泛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特別是在精進預測、優化營運、資源分配以及個性化服務等區塊。然而,當人工智慧技術嵌入到產品及服務中時,人工智慧系統對《歐盟基本權利憲章》(EU 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保護的基本權利帶來的影響,以及人工智慧系統使用時給用戶帶來的安全風險,已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最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慧系統可能會危害人民基本權利,例如不受歧視的權利、言論自由、人類尊嚴、個人數據保護和隱私等等。
鑑於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人工智慧監管已成為歐盟的核心政策問題。政策制定者承諾制定「以人為中心」(humancentric) 的人工智慧手段,以確保歐洲民眾能夠從依據歐盟價值觀和原則開發及運作的新技術中受益。在其歐盟2020 年人工智慧白皮書中(2020 White Paper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歐盟委員會承諾促進人工智慧的採用,並解決伴隨應用這項新技術而來的一些相關風險。雖然委員會最初採取了軟法律方法,並發布了不具法律約束力的 《2019值得信賴的人工智慧及政策道德準則》 (2019 Ethics Guidelines for Trustworthy AI and Policy),以及投資建議,但隨後轉向了立法方式,呼籲採用統一的規範來監管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投入市場及使用。
歐洲議會的立場
歐洲議會在 2017 年關於機器人民法規範的廣泛建議中,引領了歐盟層面的辯論,呼籲歐盟委員會評估人工智慧的影響,並起草歐盟人工智慧框架。在2020年和2021年,歐洲議會通過了多項呼籲歐盟採取行動的非立法決議,以及兩項呼籲在人工智慧領域通過歐盟立法的立法決議。第一項立法決議要求委員會為歐盟內人工智慧、機器人和相關技術的開發、部署和使用建立道德原則的法律框架。第二項立法決議呼籲協調民事責任索賠的法律框架,並對高風險人工智慧系統的營運商實行嚴格責任制度。此外,議會還通過了一系列建議,呼籲歐盟在智慧財產權、刑法、教育、文化和視聽領域,以及民用和軍用人工智慧應用方面,對人工智慧採取共同手段。
歐盟理事會角色
歐盟理事會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在過去(包括在 2017 年和 2019 年)曾多次呼籲採用通用人工智慧規則。理事會在2020年呼籲委員會提出具體建議,並在考慮現有立法基礎下,遵循一個建基於風險、平衡、以及必要的監管方法。此外,理事會呼籲歐盟和成員國考慮採取有效措施來識別、預測和應對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數位技術對基本權利的潛在影響。
繼 2020 年 2 月通過人工智慧白皮書後,委員會於2020年啟動了廣泛的公眾諮詢,並發布了人工智慧監管影響評估、支持性研究和提案草稿,並收到了各方利益關係人的反饋。在其影響評估中,委員會指出人工智慧系統由於其具體特徵,在開發和使用時所引發的幾個問題。
草案帶來的影響
人工智慧法案草案被設計成為歐盟水平橫向立法指引,適用於所有在歐盟市場中投放、或被使用的人工智慧系統。
● 目的、法律依據和範圍
2021 年 4 月公佈的人工智慧法案提案的總體目標是為歐盟內開發和使用值得信賴的人工智慧系統創造條件,以確保單一市場的正常運作。該草案為人工智慧產品和服務的開發、投放到歐盟市場以及使用,制定了統一的法律框架。此外,人工智慧法案提案力求實現一系列具體目標,包括(i)確保投放到歐盟市場的人工智慧系統安全並尊重現有歐盟法律,(ii)確保法律確定性以促進人工智慧投資和創新, (iii) 加強對適用於人工智慧系統的基本權利和安全要求的歐盟法律的治理和有效執行,以及 (iv) 促進合法、安全和值得信賴的人工智慧應用的單一市場發展,並防止市場碎片化。
新的人工智慧框架基於《歐盟運作條約》(TFEU)第 114條和第16條,會對人工智慧系統進行技術中立的定義,並採取基於風險的方式,在於歐盟開發、市場投放和使用人工智慧系統方面賦予了不同的義務及需求規定。在實踐中,該提案定義了適用於人工智慧系統在投放市場之前的設計和開發的通用性強制要求,並協調了事後控制的實施方式。
人工智慧法案提案補充了現有和即將出台的橫向和部門性歐盟安全法規。委員會建議遵循新立法框架 (NLF) 的邏輯,即當產品進入歐盟市場時,歐盟必須確保該系列產品通過合格評定和有合規的CE標誌。
新規範主要適用於在歐盟境內的人工智慧系統供應商,或在第三國設立,但於歐盟市場或歐盟提供或使用其人工智慧系統的供應商,以及身處歐盟成員國的人工智慧系統用戶。為了防止廠商規避法規,新規則也適用於身處第三國的人工智慧系統供應商和用戶,而這些系統所產出的成品會在歐盟被使用。但是,該法規草案不適用於專門為軍事目的、第三方國家公部門、國際組織、或在國際執法和司法合作協議框架內使用人工智慧系統的局方開發或使用的人工智慧系統。
●定義
目前科學界對人工智慧的單一定義並沒有共識,「人工智慧」一詞經常被用作基於不同技術的各種電腦應用程序的「統稱術語」。人工智慧高水平專家組 (High Level Expert Group) 提出了人工智慧的基線定義,該定義在科學文獻中的使用率日增,聯合研究中心也基於分類法建立了人工智慧的操作性定義,該分類法涵蓋了政治、研究和工業領域的所有人工智慧子領域。
然而,委員會發現,鑑於確定「人工智慧系統」的構成對於新人工智慧框架下的法律責任分配至關重要,因此應該對人工智慧系統的概念進行更明確的定義。因此,委員會建議在歐盟法律中建立「人工智慧系統」的法律定義,該定義主要基於經合組織 (OECD) 已經使用的定義。
草案第 3 條第(1)款規定,「人工智慧系統」是指:
…使用[特定]技術和方法 [在附件1中列出] [1]開發的軟件,可以針對一組給定的人類定義的目標,生成影響其交互環境的內容、預測、建議或決策等輸出結果。
此外,第 3 條提供也了其他相關定義,包括人工智慧系統的「提供者」和「用戶」(涵蓋公共和私人實體),以及「進口商」和「分銷商」、「情感識別」和「人工智慧系統」,以及「生物識別分類」。
「基於風險的取向」(risk-based approach)
● 風險金字塔
人工智慧的使用具有其特定的特徵(例如不透明、複雜性、對數據的依賴、自主行為),可能會對許多基本權利和用戶的安全產生不利影響。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工智慧法案草案遵循基於風險的方法,即根據具體的風險水平進行法律干預。為此,人工智慧法案草案區分了具有以下4個層級風險的人工智慧系統:(i) 無法接受的風險、(ii) 高風險、(iii) 有限風險和 (iv) 低風險或極小風險 (圖2)。人工智慧應用程序只會在嚴格必要的情況下受到監管。
圖2. 人工智慧監管框架提案 (風險金字塔);資料來源:European Commission
● 無法接受的風險:禁止實踐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法案草案第二章(第 5 條)明確禁止有害的人工智慧實踐,因為造成了「無法接受的風險」,故 被認為對人民的安全、生計和權利構成明顯威脅;因此,禁止在歐盟市場投放、投入服務或使用,具體包括:
人工智慧系統採用有害的操縱性「潛意識技術」;
利用特定弱勢群體(身體或精神殘疾)的人工智慧系統;
公部門或代表公部門使用的人工智慧系統,用於社會評分目的;
出於執法目的,在公共場所使用「實時」遠程生物特徵識別系統,但少數情況除外。
● 高風險:受監管的高風險人工智慧系統
人工智慧草案提案第三章(第 6 條)監管對人們的安全或基本權利造成不利影響的「高風險」人工智慧系統。該草案文本區分了兩類高風險人工智慧系統。
用作產品安全組件或受歐盟健康和安全協調立法管轄的系統(例如玩具、航空、汽車、醫療設備、電梯)。
部署在附件三確定的8個具體領域的系統 (如下),委員會可以根據需要通過授權行為更新這些系統(第 7 條):
(1) 自然人的生物特徵識別和分類;
(2) 關鍵基礎設施的管理和營運;
(3) 教育和職業培訓;
(4) 就業、工人管理和邁入自營業;
(5) 獲得和享受基本私人服務、以及公共服務和福利;
(6) 執法;
(7) 移民、庇護和邊境管制管理;
(8) 司法和民主程序。
所有這些高風險人工智慧系統都將受到一系列新規則的約束,包括:
事前合格評定的要求:高風險人工智慧系統的供應商在將產品於歐盟市場推出或投入使用前,需要在歐盟委員會管理的歐盟範圍內的數據庫中註冊其系統。任何受現有產品安全立法管轄的人工智慧產品和服務,都將屬於已適用的現有第三方合規框架(例如醫療設備)。目前不受歐盟立法管轄的人工智慧系統供應商必須進行自己的合格評定(自我評估),以表明他們符合新要求,並可以使用 CE 標誌。只有用於生物識別的高風險人工智慧系統才需要由「公告機構」進行合格評定。
其他要求:此類高風險人工智慧系統必須遵守一系列要求,特別是在風險管理、測試、技術穩健性、數據培訓和數據治理、透明度、人類監督和網路安全方面的要求(第 8 至 15 條)。在這方面,高風險人工智慧系統的供應商、進口商、分銷商和用戶必須履行一系列義務。來自歐盟以外的供應商將要求歐盟境內的授權代表確保合格評定、建立上市後監控系統,並根據需要採取糾正措施。
● 有限風險:透明度義務
呈現「有限風險」的人工智慧系統,例如與人類交互的系統(即聊天機器人)、情感識別系統、生物識別分類系統以及生成或操縱圖像、音頻或視頻內容(即深度偽造,deepfakes)的人工智慧系統,將受到一系列有限的透明度義務。
● 低或最小風險:無義務
所有其他較低或最小風險的人工智慧系統都可以在歐盟開發和使用,而無需遵守任何額外的法律義務。然而,人工智慧法案草案設想制定行為準則,以鼓勵非高風險人工智慧系統的提供者自願適用高風險人工智慧系統的強制性要求。
參考資料:
(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BRIEFING,EU Legislation in Progress,EPRS | 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June 2023
(2) Regulatory framework proposal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uropean Commission, Last update 20 June 2023
備註:
(1) 該草案的附件 1 列出了目前用於開發人工智慧的技術和方法清單。因此,「人工智慧系統」的概念將指一系列基於軟體的技術,包括「機器學習」、「基於邏輯和知識的」系統以及「統計」方法。這一廣泛的定義涵蓋了可以獨立使用或作為產品組件使用的人工智慧系統。此外,擬議的立法旨在面向未來,涵蓋當前和未來的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為此,委員會將通過採用授權法案,通過用於開發人工智慧系統的新方法和技術來補充附件 1 清單(第 4 條)。
延伸閱讀:
(1) 《人工智慧AI專題報導:法規》人工智慧AI法案草案通過後的挑戰:5年給歐洲經濟造成 310 億歐元的損失?
(2) 《人工智慧AI專題報導:應用》ChatGPT通過美國醫師執照考試!生成式AI在智慧醫療應用的前景可期
(3) 《人工智慧AI專題報導:應用》人工智慧賦能無人機,風電太陽能廠都受惠
(4) 《人工智慧AI專題報導:應用》眾安搶先發表基於生成式AI的保險行業應用白皮書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36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歐盟8日樹立重要里程碑,成員國就全面監管AI法案達成初步協議,內容包括對政府運用AI做生物監測設限,以及如何管理ChatGPT等AI系統。
歐盟成員國與歐洲議會議員歷經將近24小時馬拉松辯論,之後又協商近15小時後,終於就AI監管法案達成協議,這讓歐盟朝成為第一個制定管理AI法案的世界強權邁進一步。
協議要求開發ChatGPT等生成式AI模型及通用人工智慧系統(GPAI)的企業,在產品上市前須遵守透明度義務。包括起草技術文件、遵守歐盟著作權法、發布關於AI模型訓練內容的詳細摘要。
協議也對政府應用AI有所限制。規定政府只有針對公共場合發生的罪行、防範恐怖攻擊等真實存在或可預見的威脅及搜捕重罪嫌犯時,方可運用即時生物監測技術。
另外歐盟協議禁止利用AI進行認知行為操縱。也不得藉由網路或即時影像、社會評分和生物辨識系統,來推斷個人的政治、宗教、種族立場、哲學信仰及性取向。
消費者有權就AI不當應用投訴,要求獲得有意義的解釋。違規者將遭到重罰,從750萬歐元或營業額的1.5%,到3,500萬歐元或7%的全球營收。該法案預計要到2025年才會完全生效。
事實上憂心AI濫用要求監管的呼聲在各國響起。美國總統拜登10月就簽署首份強化監管AI的行政命令;中國監管生成式AI法令,已在今年8月生效。
歐盟執委會官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8日指出:「這是歷史性一刻,歐洲成了管理AI的急先鋒,深知扮演全球AI監管標準制定者這個角色的重要性。」
但商業團體DigitalEurope,對歐盟協議的AI監管法案提出批評,痛斥是加重企業負擔。隱私權倡議組織European Digital Rights也說出重話,認為將公開進行人臉辨識的行為合法化,沒什麼好興奮。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00937B兩天漲7% 「溢價5%恐吃掉1年息」 長債飆 300張達人1原因:我停買了
陸製仿冒品媲美真貨!日媒曝手法大躍進:日企損失慘重
股價快16了!存股台中銀、台企銀誰香?達人試算:5年報酬率翻倍 它「穩到不行」 路透社、彭博新聞報導,歐盟各國代表及議員研商10小時後後,已就西方世界影響範圍最廣的人工智慧監管法規達成協議,將把OpenAI的ChatGPT、Google的Bard等生成式AI系統納入監管。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稱,包括歐盟官員、歐洲議會議員及27個成員國的代表在6日下午開始的會議上達成了折衷方案。各國政府做出部分讓步,以爭取議員同意可因國安、國防與軍事目的,將AI技術用於生物辨識監控計畫中。
由於美國國會尚未對AI監管採取具體行動,歐盟對此達成的協議成為關鍵一步,為已開發國家監管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定下基調。
報導指,相關決策者數月來一直在努力敲定AI法案的措詞,爭取在明年6月歐盟選舉前通過。
更多太報報導 體路 · 25 分鐘前
【體路專訪】頭頂上一頭金黃色的頭髮,在港隊右路跑上跑落,被改造成右閘兩年多的茹子楠成為了球迷寵兒、球隊主力。然而只是五年前,他在葡萄牙失去過對足球的熱情,連去球場都會產生恐懼,卻又因為這次失敗,才令他更懂把握每次機會。人生未必每件事都有第二次機會,但茹子楠不特止找到了,也找對了,如今能在綠茵場上舒服地盡情展現自己,「那次令我很後悔,跟自己講過不能再讓這件事發生,再也沒有藉口。」 上月在大球場對土庫曼的世界盃外圍賽,是港足在亞洲盃前以至2023年的最後一場正賽賽事。取得第14頂「喼帽」的茹子一如既往在右路助攻助守,12分鐘更交出助攻予黃威頂入。縱使球隊只能2:2逼和土庫曼,最佳球員獎項亦落在另一位入球球員艾華頓手中,但不少球迷賽後均認為,茹子是更值得當上MVP的一人。「得到球迷讚賞當然開心,至少多了球迷留意對香港足球,對球隊也是好事。我有時都想知道他們對球隊有何意見,因為球迷和我們當事人睇波或許也是兩回事,也有機會令球隊進步。」 訪問那天是土庫曼一仗的兩日後,似乎已從激戰中恢復的茹子喝著手中的咖啡再說起與傑志翼鋒明加索夫對位的這一役。「其實我對自己有點不滿,因為明加入了兩球,我的防守是否 歐盟經過連續兩天的激烈辯論,終於在週五(12/8)針對管理人工智慧(AI)使用的歷史性法案達成臨時協議,未來政府使用AI進行生物識別監控,以及聊天機器人ChatGPT等AI系統都將納入監管。
歐盟成員國和歐盟議會議員在過去兩天,經歷將近15小時的協商及24小時的辯論之後,終於達成這項政治協議,成為全球第一個規範AI的世界強權。
雙方將在未來幾天擬定細節,可能改變法案的最後面貌。
該協議規定了AI通用的保障措施、限制執法部門使用生物辨識系統、禁止用於社會信用評分、禁止使用AI來操縱或利用使用者的漏洞。
消費者有權提出訴訟,獲得有意義的解釋,違規的範圍介於750歐元(或是在歐盟的收入的1.5%)至3500萬歐元(或在全球收入的7%)。
歐洲聯盟(EU)內部市場事務執行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週五在社群平台X發文稱,「歷史性的!歐盟成為第一塊大陸,為AI使用設定清楚的規則」。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則表示,AI的規定可以為發展值得信賴的科技提供獨特的法律架構,免於侵犯人類和企業的安全及基本權益。
歐盟成員國政策制定者以國家安全為由,希望能在生物辨識監控系統使用AI,但是歐盟議員卻出於隱私考量,希望能禁止使用,雙方因此意見分歧。
全球各國政府正在試圖在AI技術的優勢及設定使用範圍之間取得平衡。在歐盟制定AI法案之際,包括微軟投資的ChatGPT開發商OpenAI和各大科技公司都在持續研發新的AI技術,引發了各界讚美之際,也令人擔憂。Google母公司Alphabet週四(12/7)才發表了新的AI模組Gemini,挑戰
OpenAI的市場地位。
歐盟的AI法案可能成為其他政府的藍圖,成為美國的溫和做法和中國的臨時性法規之外的另一選擇。
更多太報報導 麗台運動報 · 2 小時前
教練類朱聲漪/生於1927年8月26日,逝於2018年9月28日,享年92歲。【王信良/綜合報導】飛行與籃球即使不衝突,也鮮少能同時兼顧的例子,但朱聲漪卻能兩者得兼。30多年間,他飛過十餘種飛機,從戰鬥機、運輸機到後期的直昇機,翱翔天際壯志凌雲;逾50年的籃球生涯,為國爭光以外還締造了多少佳績與傳奇,在在令人望之彌高。因為他有雙咪咪的小眼睛,而且在大鵬、克難的陣容中屬短小精悍、靈巧快速的大將,所以大家不約而同地稱他為「小咪」,而後更因為籃球場上的表現被封為「智多星」,其實他是保家衛國的飛將軍,在球場和空中的戰績同樣輝煌,他的籃球生涯曾參加墨爾本奧運,再以教練身份帶中華隊四處征戰,飛將軍生涯則多次前往大陸偵測照相及空投補給八二三金門砲戰,都為國貢獻不朽。1948年空軍官校遷往台灣岡山後,空官籃球隊也開始在寶島表演球技,是台灣籃運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他隨後被選為克難隊主力,還被譽為克難魔術班,當比賽後段穩操勝算時,就排出五名會耍花槍的角色,以純熟美妙的技巧讓球迷大開眼界,他們是朱聲漪和蔡文華、霍劍平、唐雪舫、賴連光,他有雙很大的手掌,恰恰與中鋒霍劍平相反,能表現出運球獨到功夫。意氣風發球場 隨著歐盟AI法案逐步接近最終批准和實施,
了解接下來的步驟對於追蹤這一重要法案的發展至關重要。
以下是法案實施過程中的三個關鍵階段:
階段1 - 法案最終定稿與技術調整 :在我們看到法案的最終措辭之前,可能需要數週甚至數月的時間。這一階段涉及細節上的調整和技術性修改,以確保法案的內容精確無誤。
階段2 - 歐洲國家和歐盟議會的批准 :法案需要經過歐洲各國和歐盟議會的正式批准,這是法案成為正式法律的必要程序。這一過程可能涉及進一步的討論和協商。 台灣好新聞 · 6 小時前
高雄岡山「三粉挺柯P」造勢活動23日登場,現場擠爆逾4萬人,滿滿的人海看不到盡頭,柯文哲單一頻道線上直播高達約6.5萬人同時收看,線上線下超過10萬人。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暗諷,有名嘴唱衰他動員能力差,濁水溪以南造勢不會超過500人,名嘴誇下豪語,如果超過500人,他要送500萬。柯文哲揶揄地說,現場來4萬人可以跟他要4億元,把錢捐去做公益。「讓他做一件好事情,不然每天都在做壞事。」似乎在暗酸《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昨晚「三粉挺柯P」造勢爆場,適逢「董事長開講」直播,網友跑去洗版嗆「吳子嘉你的500萬呢?」、「請問一下吳董事長什麼什麼要兌現500萬捐贈的諾言?」、「吳董500萬」、「請支援500萬」、「500萬都出不起嗎」、「吳百萬別賴帳」、「500萬都拿不出來喔 我以為吳董很有錢呢」、「吳董什麼時候給錢」。柯文哲表示,三粉跨越濁水溪挺柯P,某一個電視名嘴,不知道拿什麼錢?每天做民調說柯文哲「死了」「沒救了」!他還說濁水溪以南,柯文哲辦活動如果超過500人,他就要捐500萬。柯文哲驚呼,500人,他就要捐500萬,他要主辦人挺韓大將陳清茂去跟他收錢。陳清茂公布,現場已經超過4萬 對於渴望了解如何在嚴格法規下運用人工智慧的人來說,
歐盟的AI法案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範例。
這部世界上首個全面的AI法律,
經過兩年半的討論和艱難談判,終於定案。
它不僅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而且對於在基本權利高度敏感領域運用AI的方式具有深遠影響。
啟示1 - 對基本權利的保護 :AI法案特別針對醫療、教育、邊境監控和公共服務等領域,這些領域使用AI時對基本權利的風險最大。透過立法,歐盟展示了如何平衡創新與個人權利的保護,這對全球範圍內的政策制定者和技術開發者都是一個重要的參考點。
啟示2 - 嚴格規範與人類監督的重要性 :此法案強調了對「高風險」AI系統的嚴格監管,要求這些系統遵循包括風險減緩、高品質數據集和人類監督在內的規範。這揭示了一個趨勢:在未來,AI的發展不僅要追求技術進步,更要重視其社會責任和倫理問題。 彭博報導,歐盟談判代表計劃根據即將出台的《人工智慧法案》(AI Act),對最大的人工智慧 (AI) 系統實施額外管制,瞄準大型科技巨頭。
知情人士表示,歐盟執行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代表正在討論一種方法,來解決大型語言模型所引發的擔憂,同時確保新創公司不會受到過度監管。
知情人士稱,該協議目前還在初步階段,尚未訂立書面草案,且仍有變動可能。
正在研擬的規範類似於歐盟近期頒布的數位服務法案 (Digital Services Act, DSA)。雖然數位安全法要求所有平台和網站都必須保護使用者資料,並監督非法活動,但 Alphabet(GOOGL-US)、Meta(META-US) 等大型網路平台所受的監管卻是其中最嚴厲的。
這可望使歐盟成為第一個通過《人工智慧法案》(AI Act)、對 AI 實施強制規範的西方政府。歐盟擬議法案要求,AI 公司必須進行風險評估,並對深偽內容 (deepfakes) 貼上標註。
目前歐盟內部包含如何準確監管生成式 AI,以及是否全面禁止對群眾進行即時的人臉辨識等議題,仍未達成共識。歐洲議會支持全面禁止這種人臉辨識監控系統,但許多歐盟成員國表示不同意。
不過,歐盟談判代表仍希望能在年底前敲定法案,目標是在 10 月 25 日的會議上先達成共識。
本篇文章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許多人擔心急速發展及日益普及的AI技術在帶來實惠之餘,潛存社會風險。多國政策制定者既擬管制,亦希望維護AI初創企業,科企則致力爭取較寬鬆的措施。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27個歐盟成員國的代表,上周三、四聚首布魯塞爾,在經過近24小時的辯論和近15小時的談判,終於在上周五晚接近零時達成監管AI的《人工智能法案》(AI Act)臨時協議。
除打擊恐襲罪行 不得用於侵私隱
議定的內容將規管生成式AI工具,諸如OpenAI的聊天機械人ChatGPT、Google的Bard等,在不扼殺發展可能下,遏止潛存偏見、侵犯私隱與人權等問題。另外又訂明,禁止出於政治、信仰、性取向和種族等敏感特徵,對人作出分門別類的生物識別掃描。除非是恐襲之類的意外威脅、警方需要搜尋受害人(例如被綁架者)、出於嚴重罪案檢控(例如追蹤謀殺犯),否則不得使用侵犯私隱、人權的AI技術。關於要多大程度限制使用實時生物識辨工具,爭拗最為激烈。最後正反雙方同意,在有條件下限制於公共空間使用。
平衡保障企業及個人權益
考慮到AI系統用於一般用途情况及一般用途AI技術可能衍生高風險系統的情况,《AI法案》將規管「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s)從而保障大眾權益。科企要打入歐盟27國做生意,推出如自動駕駛汽車、醫療儀器等存在高系統性風險的產品前,須簽署自願行為守則,與歐盟委員會合作減低風險。此外,用家有權提出投訴。當局可依據違例情况和企業規模,對違例企業罰款最高達3500萬歐元(逾2.9億港元)或全球收入的7%。
歐盟內部市場與服務專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昨天(9日)凌晨發表聲明,表示這項協議在促進創新與保障企業、個人權益之間取得了平衡。他在社交平台發文說:「歐盟成為第一個為AI使用設立明確規則的地區。《AI法案》不僅是一本規則手冊,也將成為歐盟初創企業和研究人員引領全球AI競賽的助推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AI法案將有助科技發展而不會威脅人民安全和權益,這是「你們可以信賴的獨特AI發展法律框架」。
有關方面未來將繼續討論細節、敲定用語,趕在歐洲議會明年進行法案表決,連同各成員國的確認程序,預計最快可於2025年生效。
(華盛頓郵報/彭博社/路透社/衛報) 本月初,歐盟委員會才宣布完成全球第一個《人工智慧法案(AI Act)》的初步協議,昨(19)日,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藥品機構負責人(HMA),再發布一項「人工智慧協作與協調」計畫,該計畫將持續到2028年,以幫助歐洲藥品監管網絡(European medicines regulatory network’s,EMRN),推行製藥自動化流程,提高生產力、增強以數據為基礎的用藥決策,從而增加公眾與動物健康。據了解,此計畫是由大數據指導小組(BDSG)制定,該小組是由HMA和EMA倡議而成立,其目標是確保人工智慧在藥品監管下能發揮真正效益並保持業界領先。該文件已在12月通過,計畫中的四個方向包括:人工智慧的指導、政策和產品支援;人工智慧的工具和技術發展;人工智慧的協作與培訓;人工智慧的實驗測試。在人工智慧的指導與政策中,該計畫會繼續支持人工智慧在藥物開發的使用,同時也接納各方提出人工智慧藥物開發的建議與挑戰,以在單一指南或多個指南中解決。在工具和技術發展的規範中,該計畫會先針對知識挖掘的人工智慧工具制定規範,預計在2024年第一季推出,後續則會分階段推出大型語言模型(LLMS)和聊天機器人相關的監管規範等。有關協作與培訓,BDSG會與其他監管夥伴展開人工智慧的協作活動,包括:國際藥品監管機構聯盟(ICMRA)、其他歐盟機構、設備產業和人工智慧學術界等。在實驗測試方面,該計畫會制定可信任的人工智慧指導原則,而這項活動會獲得歐洲專業專家社群(ESEC)的支持,ESEC也會進一步探討數位分身等技術發展,這些工作預計會在2024年第二季和2026年第二季完成。資料來源: https://www.raps.org/news-and-articles/news-articles/2023/12/eu-agencies-adopt-workplan-on-ai-in-medicines-regu 歐盟AI法案的實施在確保人工智慧技術的責任和可控性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但它也為AI公司留下了相當大的操作空間。
這一點在法案如何應對不斷進步的AI技術,
特別是在處理基礎模型方面尤為明顯。
以下是對AI法案中這種靈活性的三個重要觀點。
觀點1 - 劃分不同級別的AI模型 :AI法案將AI模型劃分為不同的級別,根據模型的計算能力來決定適用的監管規則。這意味著只有最強大的模型會受到更嚴格的規則。這種分類方法為不同類型的AI應用提供了適當的監管強度,但也可能導致一些強大模型逃避嚴格監管。
觀點2 - 企業自我評估的挑戰 :根據法案,判斷AI模型是否屬於更嚴格規則的範疇將由公司自行評估。這增加了對企業自律的依賴,但同時也可能出現評估不嚴謹或規避監管的情況,這對確保AI技術的安全和倫理負責任使用提出了挑戰。
觀點3 - 技術進步與監管適應性 :法案中提到,隨著技術的發展,歐盟可能會改變衡量AI模型強大程度的方法。這表明歐盟意識到技術進步的迅速性,並準備隨時調整其監管策略。這種靈活性對於應對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至關重要,但同時也需要不斷地評估和更新規範,以確保其有效性和及時性。
歐盟AI法案在提供必要的監管框架的同時,如何平衡監管與創新的關係?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期待您的見解和討論。
對AI法案這個話題有興趣嗎?
請繼續閱讀MIT Technology Review的文章「Five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EU’s new AI Act」。 歐盟通過AI法案,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球科技監管領域的領導地位。
這項法案不僅設立了全球首個執行AI約束性規則的機構,
而且還將對全球AI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以下是從三個角度分析歐盟AI法案對全球科技監管的影響。
角度1 - 全球科技監管的先驅 :歐盟通過成立專門的歐洲AI辦公室來協調合規、實施和執法,展示了其在科技監管領域的先見之明。類似於GDPR的影響,AI法案可能成為全球AI監管的標準,特別是對於那些希望在歐盟市場經營的企業。
角度2 - 嚴格的合規要求與罰款 :AI法案對不遵守規則的企業設立了嚴厲的罰款,這些罰款根據違規程度和公司規模,可以高達公司全球銷售額的7%。這一懲罰機制提高了法案的執行力,促使企業更加重視AI技術的責任使用。
角度3 - 增強公民權利和透明度 :AI法案賦予了公民對AI系統提出投訴並要求解釋的權利,這在全球範圍內尚屬首次。這不僅增強了公民對AI影響的了解和控制,也提升了AI系統的透明度和可問責性。
總的來說,歐盟AI法案的實施不僅強化了歐盟在全球科技監管中的地位,
而且可能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AI監管政策產生重要影響。
這項法案將如何改變全球AI應用的風貌?
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對AI法案這個話題有興趣嗎?
請繼續閱讀MIT Technology Review的文章「Five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EU’s new AI Act」。 歐盟AI法案將以規則形式實施,全球首例
歐盟人工智慧法案AI Act法國經貿雜誌國貿觀測(Le MOCI)報導,本(12)月8日歐盟理事會與歐洲議會就人工智慧(AI)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AIA)達成初步臨時協議,奠定歐盟協調監管的法律基礎。這項法規將以規則(règlement)形式實施,創人工智慧領域全球首例,歐盟內部市場執委Thierry Breton強調其歷史意義,該法案目標為確保歐洲市場的人工智慧系統安全,同時促進當地業界投資與創新,同時尊重歐盟基本權利與價值。報導摘述法案八大要點,包括:定義與範圍、針對高風險與禁用AI系統之分級、法律適用的例外、通用人工智慧系統與基本模型、新的治理架構、罰則、透明度與基本權利的保護以及支持創新之措施;其中重視風險考量、擴大禁用清單、加強對基本權利的保護、歐盟理事會下成立人工智慧專處,以比例分級罰款制裁違規業者等,擬以比照保護個資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法文RGPD,Règlement général sur la protection des données )模式,確立監管AI的全球標準。該協議預期於生效後兩年開始落實執行,接下來將進行法律用語與技術等細節審查及相關流程,估計仍須數月方能正式通過。(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路透報導,根據一份外洩文件,歐盟人工智慧法案(AI Act)可能會排除對開放原始碼模型的監管。圖為ChatGPT的開發商OpenAI。(路透)
經過將近24小時馬拉松式協商,歐盟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工智慧法案(AI Act)7日仍無法拍板定案,因此決定周五(8日)再繼續討論。不過根據路透稍早看到的一份外洩的妥協提案,歐盟可能會排除對開放原始碼模型的監管。
截至當地周四上午,各國政府和議員仍在就有關AI治理的幾個關鍵問題爭論不休。歐盟一直在努力敲定歐盟執委會兩年前提出的規則草案細節,但一直難以跟上這項快速發展的技術。
根據周四上午在議員之間流傳的這份文件,AI Act不適用於免費和開放原始碼的授權許可,除非它們被視為高風險或使用目的遭到禁止。開放原始碼是指免費、開放地分享軟體程式碼,允許任何人為升級軟體或解決錯誤做出貢獻。
微軟支持的OpenAI,在創立時是一個開放原始碼非營利組織,後來共同創辦人奧特曼 (Sam Altman)在2019年轉向有限獲利(capped-profit)結構。
在開放原始碼AI領域營運的著名歐洲公司,包括法國的Mistral和德國的Aleph Alpha,這兩家公司之前都曾批評歐洲監管該技術的提議。 歐盟的AI法案對科技界來說是一個重要轉折點,
它不僅帶來了具有約束力的透明度和倫理規則,
還對行業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這部法案強調了對人工智慧責任和倫理的重視,
並將影響科技公司如何應對這些新規定。
變革1 - 聊天機器人和生物特徵識別的透明度 :AI法案要求科技公司在使用聊天機器人、生物特徵分類或情緒識別系統時通知用戶,這增加了這些技術的透明度。這項規定對於用戶來說是一個保障,確保他們知道自己何時與AI互動,從而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變革2 - 深度偽造和AI生成內容的標籤 :法案還要求對深度偽造和AI生成的內容進行標記,並設計系統以便檢測這些內容。這超越了以前的自願承諾,如數字浮水印,為用戶提供了更明確的指南,以識別和理解他們消費的內容的來源和真實性。
變革3 - 對基本服務的影響評估 :該法案還要求提供基本服務的組織,如保險和銀行,對使用AI系統可能對人們的基本權利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這意味著,這些機構將需要更深入地考慮他們的技術選擇如何影響客戶和社會。
歐盟AI法案對全球AI倫理和透明度的發展趨勢有何啟示?我們期待您的看法和討論!
回到上一頁